新华网北京2月6日电(穆淼)一说到过年,各色美食让大家“每逢佳节胖三斤”是绕不开的话题,而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很多人也过了个知识“饱”年。在各类文化、科技场馆里观展游览,接受丰厚的精神滋养,已成为人们的“新年俗”。忙碌在场馆里开展公益讲解的志愿者讲解员们,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这一“新年俗”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2月3日大年初六这天,笔者就“探班”了这样一位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志愿者。
“每次都会有观众事先查好时间专门等待听讲解,没想到过年期间也不例外。”国博“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志愿者讲解员、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餐饮管理系副教授修宇说,“我去年开始参与国博的志愿讲解,这回是首次在春节假期讲”。节日期间国博人流密集,笔者在这里看到,“古代中国”等热门展览限流入场,入口排起了蛇形长队,依然挡不住观众火一般的参观热情。修宇负责讲解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是国博日常开放的专题展览之一,春节假期有不少观众走进展厅,领略“吃喝”背后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初六当天,修宇需要完成上、下午各一场讲解任务。抵达国博后,她先到办公室“打卡”,利落地放下书包、脱下外套,换上志愿者“红马甲”,调整好状态准备上岗。修宇比预定的讲解开始时间提前10分钟来到展览起始点,不一会儿就有观众过来和她打招呼,等待听讲解。9点45分,讲解准时开始。为了增添春节假期讲解的“年味儿”,修宇事前做了功课,调整平时的讲解词,以对“年”字和食物关系的解读为开场白——“甲骨文的‘年’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禾苗的‘禾’,表示庄稼。下部分是一个侧面站立的人,整个字表达了一个人拖着沉甸甸的庄稼,表示庄稼成熟收成的意思。”“古时先民生活的地区谷物是一年一熟,谷物成熟就是一年的标志,因此‘年’又可以作为时间单位或表示某一时期。”观众们有的若有所悟、有的点头微笑,表现出对这一“应景”开场白的认可。
随后,观众紧跟修宇的脚步,从各类食材的发现普及、喝酒饮茶的历史渊源、饮食器具的制造应用、烹饪技艺的传承发展、餐饮礼仪的习俗规范等多个方面全程听取讲解,饶有兴致地观看五个单元的展览内容,途中不时有更多观众加入到听讲队伍。
这是修宇在为观众讲解宋代制茶流程和饮茶器具。新华网 穆淼 摄
一个半小时的讲解,涉及大量知识要点和展品解说,在不同展位前,修宇引导观众驻足的时长也不同,开讲前她对笔者坦言:“最初几次讲这个展,时间把握不是很好,前面讲太多,后面感觉时间就比较局促了,这次要注意调整。”对于需要多讲一讲的重点内容,修宇频频用手势配合语言举例说明,尽可能让安静的展品在她的解说下引发观众对真实场景的想象,变得活灵活现。听完我国古代不同时期酿制米酒、葡萄酒、白酒等各自历史背景、技法特点、酒品成色、饮用器具的讲解,有观众与笔者分享:“过年少不了多喝几杯,今天很难得第一次详细了解这么多和酒有关的历史知识,感觉自己再喝酒时也能联想到这些,更有文化底蕴地去品味了”。
“范增作为项羽的谋臣,座次高于刘邦,这是不正常的。”在位于展览结尾的鸿门宴场景复原展位前,修宇为观众详解其中座次排列相较当时礼制的异常之处,如何体现参加宴会双方微妙的心理状态。伴随对种种细节的分析,展台上的人物更显栩栩如生,观众仿佛置身其中,从宴会礼仪的独特角度再次品读了家喻户晓的鸿门宴故事。
这是修宇在鸿门宴场景复原展位前为观众讲解。新华网 穆淼 摄
讲解结束时,意犹未尽的观众对修宇的讲解报以热烈掌声,有的还与她合影留念。笔者感叹:“你怎么能记得住那么多内容,还能清晰流畅地讲出来?”修宇表示,除了针对志愿者岗位的专门训练,作为教授餐饮专业相关课程的大学老师,日常课堂教学的经验积累也有助于讲解水平的提升。“其实我作为观众,早就来参观这个展览很多次了”,修宇回忆道,此前在备课、搜集教学素材时就注意到国博有相关展览,她经常来参观学习并听志愿者讲解,尝试把博物馆展陈内容“搬”到课堂上,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在这一过程中,修宇也萌生了自己来做志愿者的愿望。“可以说是双向促进吧”,她说,“在国博做志愿者面对求知若渴的观众,通过向前辈志愿者学习,促使自己不断更新完善相关知识体系。”
修宇对观众们讲解时提到:“饮食虽然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常态,但其所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创造是非常有趣的,其中贯穿了科学技术、生态环保、哲学思辨甚至治国理政等方方面面的思想理念。”谈及会否坚持做志愿者讲解员,“我想继续把这些理念、这份‘有趣’,传递给更多的人。”她对笔者坚定地说。言罢,修宇便抓紧时间去吃午饭、休息,准备下午的讲解了。
今年春节假期,有很多像修宇这样的志愿者讲解员活跃在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等各类展馆,不辞辛苦帮助来参观的游客、市民更好了解古今中外各领域科学文化知识,使大家在有限时间内观展更有收获。笔者调研发现,近年来“争做”志愿者讲解员的现象蔚然成风,很多著名展馆的志愿者竞争激烈、层层选拔,可谓“一岗难求”。这些志愿者中,既有在职的科研工作者、教师、其他企事业单位人员,也有退休人士和在校学生,覆盖了各行各业。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并非从事相关专业,而是出于职业拓展、增长才干和兴趣爱好等不同目的而参与志愿讲解活动。
在春节期间的北京天文馆,笔者看到,该馆招募的一批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小志愿者在展位前绘声绘色、有模有样地讲解天文知识,吸引了不少观众。一位小志愿者的家长表示,孩子参与这项活动,在大庭广众之下向别人讲解,既是提高演讲能力、展示自己的锻炼机会,也使孩子意识到,要确保讲解内容准确无误、不贻笑大方,就要自己先牢固掌握相关知识。“这能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意愿。”
这是北京天文馆的小志愿者们。(受访者供图)
笔者见证的“志愿讲解热”和“看展逛馆热”,两股热潮在蛇年春节期间交相辉映,彰显新时代中国人民对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普遍追求,成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