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 题:航天追梦正青春——北京航天飞控中心青年科技人员素描
李国利、姜宁、许诺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有一群平均年龄33.5岁的青年测控团队,他们用坚守使命、勇于创新、严慎细实、踏实可靠定义青春,在航天追梦中留下奋斗的足迹。
李晓明:牵风筝的设计者
如果把航天器比作风筝,那么天舟一号任务总体副主任设计师李晓明,就是风筝那头擎线的人。
他所在的上行控制岗位,主要负责飞船控制、上传数据和状态管控。从飞船发射起飞后,就需要向飞船上传实时数据,飞行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有上千组数据,每一组数据里都有几百个参数,每个参数里又有各自必要的控制效果……在浩如烟海的数据中,一旦上传数据出现毫厘之差,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事故。
三年来,从启动天舟任务准备开始,到方案设计、状态协调、对接联试、会签确认……天舟的每一步背后都饱含着李晓明心血的付出。前不久,天舟一号刚刚完成推进剂补加后,他又继续投入到独立飞行段载荷体试验的工作中。
天舟任务执行前,李晓明的孩子被开水烫伤紧急送往医院。赶到医院后,他看到孩子身上缠满纱布哇哇痛哭的场景,心痛不已??稍谔熘廴挝裰葱械碧?,他又坐在自己上行控制岗位,圆满完成了任务。
“组织知道我的情况后,对我已经非常照顾,我很感激。但是天舟也是我的‘孩子’,我一定要为它送行。”32岁的李晓明说。
王兆岩:爱创新的软件师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王兆岩,在天舟任务中负责给他自己研发的天舟补加显示系统做实时监控工作。
这项显示系统的开发,填补了北京飞控中心技术空白。
接到制作显示系统这项任务时,离天舟任务执行不到2个月,王兆岩怀着忐忑的心情受领任务。
开发补加显示系统,并不像实时动画操作那么简单,需要对实时接收的遥测数据进行监控,并设计补加系统物理模型,规划制作开阀门动态液体路径等,这都需要王兆岩对任务非常熟悉。
王兆岩并没太多的实操经验,但他凭着积极创新的劲头,设计出了推进剂补加显示系统,并得到大家一致认可。
这项耗时两个月完成的推进剂补加显示系统,只是王兆岩软件支持工作中的一项。如今,中心正在进行的软件三代平台的研制与开发、大数据平台制作等,仍需要他慢慢摸索。
28岁的王兆岩说,因为喜欢,他希望尝试更多;因为挑战,他愿意在经得起摔打的年纪创新不停,扬起逐梦航天新征程的风帆。
盛庆轩:严慎细实的轨道人
生活中不拘小节的盛庆轩,从事的却是慎之又慎的航天轨道工作。
32岁的盛庆轩,已在北京飞控中心工作7年。每次任务中,飞船是否准确入轨,飞行器姿态是否保持平稳状态,都需要通过由他所在的预报监视与返回控制岗位实时监视弹道,了解轨控状况,作为判断飞行器是否正常最直观的依据。
在天舟任务中,他负责飞船离轨控制计算,而每一个操作都可能影响任务的成败,轨道特性不同,每一圈转的时间不同,都需要重新分析计算。
在一次任务演练中,盛庆轩使用错了一个文件,导致发送的数据各个协作单位无法使用。
“认为这个事情做了很多次,不会出问题,就放松了标准。往往就是这种自认为的情况,抛弃了严谨的工作态度,造成了工作中的失误?!彼担饧氯盟靼琢搜仙飨甘档木咛搴?,工作中就要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
“人生多艰,几曾堕青云之志;世事浮华,又何必意乱神迷?!闭馐鞘⑶煨钕不兜囊痪浠?,也是他深刻理解航天无小事,成败系于毫发的意义所在。
陈鹏:硬件平台的可靠人
陈鹏现在北京飞控中心指控室监控显示组工作,负责监控网络系统与公用显示系统建设与维护。今年29岁的他,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小到对指挥大厅每一台终端的配置、每一根线缆的走线,大到整个监控网络系统配置组成、公用显示系统的信息传输,都了如指掌。
指挥大厅内,中心任务监控显示场所仅终端就有上百台,每个任务场所又有不同的显示网络。信号不同,设备不同,都需要陈鹏摸透设备各种机理原理,哪里的设备需要更换,哪里的系统需要升级,都离不开他的“最强大脑”。
每次任务执行前,陈鹏总是牺牲自己的调休时间默默地穿梭在任务的各个场所,仔细监测每一台终端配置,及时解决处理存在的隐患问题。
在陈鹏眼里,可靠,不仅是中心硬件平台的唯一要求,也是他恪尽职守的工作准则。
随着中心硬件系统不断更迭研发,陈鹏的工作也在不断变化。由他研发的二维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不仅解决了中心在任务目标预报落点信息化标注位置信息的需求,也缩短了中心预报落点的时间。从过去的手标落点信息需要耗时2分钟,到如今10秒内就快速准确标注,大大提高了任务的工作效率,为中心在任务中落点返回预报提供了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