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际化大都市应以居民生活质量衡量。虽然我们目前许多城市已经有符合“国际大都市”的建筑群,但是却鲜有城市的居民,同世界“国际大都市”居民一样富有殷实,能够享受高福利待遇,享受现代文明生活质量。如果这些未来规划建设的“国际大都市”,都是这样同居民生活质量关系间接的“国际大都市”,还是缓建不建的好。没有“国际大都市”生活水平的居民,你那个“国际大都市”又是为谁而建?居民收入在世界城市排名较低的城市,不可能是“国际大都市”。 …[详细] |
退一步讲,即便将来建成了几个“国际大都市”,也没什么好显摆的。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国际大都市,而是拥有完善基础设施、良好生态环境、完备就业政策、高效政府服务的生活品质之城。一座真正宜居的城市,比国际大都市更有魅力、更亲民。如果连起码的基础设施都不完善,还奢谈什么“国际大都市”。 …[详细] |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很大程度上是“规划”出来的城市化,是政府设计出来的,一言以蔽之,乃政府强势主导的城市化。而众所周知,城市化应是工业文明、现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的动力;没有现代政治文明,现代城市就无法组织高密集人口下的现代政治生活。但我们现在的城市化模式是什么样的呢?政府官员和专家们指点江山、规划城镇宏图,地级市都要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现在这种潮流更是蔓延到县级市以及乡镇一级,城市郊区乃至乡镇的“宅基地换房”更是为各地政府争相效仿。 …[详细] |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城市化中的城市病与浅城市化?学者将症结指向城市化中的“大跃进”。的确,城市化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主动性的发挥都应该建立在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这就是所谓的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所以,当城市化发展过于追求速度时,城市化的过程就可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就可能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是纸面上的,它们会成为现实中的种种问题,作用而且影响到公众的身上。 …[详细] |
为什么大家争当“国际大都市”呢?实际上,这样有中国特色的口号凸显的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赶时髦,有“大跃进”之嫌。甚至一些喊出这一口号的城市管理者,对于什么是国际化大都市还一头雾水。但是,不“国际化”无以赶潮流,不与国际接轨无以显示自己的气魄与超前,在这种语境下,九成以上地级市要建国际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详细] |
追逐“国际大都市”。说到底还是一种“大跃进”式的形象工程。这样的贪大求洋,一方面很容易因为规划发展的急功近利和后续资金的投入乏力,而不了了之,沦为轰动于一时但却贻害长久的“半拉子工程”;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过于重面子而轻内涵,容易诱发种种城市病。公众之所以对“183个正在规划建设的国际大都市”嘘声四起,关键就在于此。这样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很有可能异化为好大喜功的“政绩建筑”和“面子标志”,不但浪费大量无谓的财力物力,还有可能会戕害到公共利益。 …[详细] |
|
|
http://forum.home.news.cn/vote_dc_world.jsp?voteid=87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