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10月12日电 题:江源大地上的那一抹“绿”——青海省曲麻莱县巴干乡采访见闻
新华社记者李占轶
依山傍水的高原小村落里,一处小院中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几名身穿绿色工作服的人正在忙着分拣垃圾,“垃圾队长”扎西代来抱起一个废纸箱,塞进垃圾打包机。
扎西代来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巴干乡代曲村村民。几年前他发起成立了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后来发展成为垃圾清运公司,专门负责处理全乡的垃圾。
?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巴干乡代曲村,垃圾清运公司员工在整理垃圾(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扎西代来说:“从成立志愿者队伍,再到垃圾清运公司,我们的初衷不变,就是想?;ず眉蚁绲幕肪?,?;ず妹览龅娜?。”
曲麻莱县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地处三江源核心区,黄河和长江北源主要源流均发源于此,素有“江河源头第一县”之称。巴干乡代曲村位于曲麻莱县东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这几年,代曲村2000多名群众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产生的生活垃圾也随之变多了,然而许多人的环保理念还没有跟上。
“2014年的一天,我看到不少垃圾堆放在路边、河旁,遇到刮风天,垃圾被吹得到处都是,感觉像是草原上的伤痕一样,看着心里很不舒服?!痹鞔此?。
?
扎西代来(前)和同事在垃圾清运公司门口(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那天,扎西代来捡了一天的垃圾?;氐郊液螅鞔唇欣戳送?3名牧民,大家商量着成立了代曲村环境?;ぶ驹付?,每周一次在村里捡拾垃圾。
“村里人开始叫我‘垃圾队长’,捡垃圾听起来容易,坚持做下去很难?!痹鞔此?,泥里有垃圾,要用手往外掏;草地上有碎玻璃,要蹲在地上抠。每次出去捡垃圾,每人都能捡满三四个编织袋。
耳濡目染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志愿队,不仅有年轻人,也有老人和孩子。每个周末或是月末,大家活跃在草原、河岸、道路沿线捡拾垃圾。如今,志愿队已经吸纳了100多人,35岁的罗松土丁就是其中一员。
“刚开始参与捡垃圾,完全出于热心,但现在我感觉有一种使命感,我把心交给大自然,它离不开我的守护,我也离不开它的陪伴。”罗松土丁从手机里翻出不少照片,清理完垃圾后的草原美丽如画。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生态环保理念在很多人心中扎下了根。行走在代曲村,道路干净、村庄整洁、环境优美,路上时不时会看见牧民群众提着生活垃圾,投放到固定的垃圾回收点。
?
这是垃圾清运公司院内打包好的可回收垃圾(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2018年,扎西代来在志愿队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垃圾清运公司,引进购置了设备,将巴干乡的生活垃圾收集后再做分类处理。公司收入主要来自废品回收,其中大部分钱用在了垃圾处理的开销上。爱护生态环境已成大家共识,本着对草原的热爱,不分你我,不计报酬,共同守护这片辽阔美丽的土地。
“垃圾处理工作虽然是由政府主导,但在实践中要靠群众积极配合。代曲村群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实践证明,三江源地区牧民群众的环境?;ひ馐对诓欢显銮浚缁峁餐;と瓷肪车姆瘴战ヅê??!庇袷髦葑》亢统窍缃ㄉ杈指本殖ぶ艹ぬ怠?/p>
去年,志愿者和公司员工都有了统一的绿色工作服。大家都说绿色是草原,是三江源的颜色,代表着清新、希望、自然、环保。这一抹亮丽的“绿色”活跃在江源大地,绿色的环保意识也播撒在越来越多人的心中。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