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8日电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许昌市委书记胡五岳就许昌市近年来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取得的成效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接受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许昌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到目前为止“智造之都”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未来如何规划?
胡五岳: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我们一手抓优化存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手抓扩大增量,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在优化存量方面,许昌市有自己的基本盘,即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较好,不仅拥有许继、森源、黄河、瑞贝卡、金汇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企业,而且还培育了一大批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和一支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形成了一批超百亿级甚至千亿级的产业集群。现在,就是在这个基本盘的基础上,我们要加快实施以智能化改造为引领的“三大改造”。仅去年一年,就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80个,总投资159亿元,在全省智能制造观摩点评活动中蝉联小组第一。目前,全市建成省智能工厂9个,省智能车间10个,企业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数控化率超过60%。
4月21日,在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的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作业。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在扩大增量方面,主要是谋划了智能电力装备、高纯硅材料、节能环保装备、5G等9大重点新兴产业,力争通过3至5年发展,形成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围绕这9大产业,去年实施重点项目127个,完成投资306亿元。特别是去年11月份以来,我们强力推进黄河鲲鹏生产基地建设,力争3年内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我们坚持创新开放“双轮驱动”。比如,设立15亿元的“许昌英才基金”,引进创业创新人才(团队)74个、高层次人才788名,吸引了包括“两院”院士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在许昌创业创新。比如,充分发挥对德合作优势,累计达成合作协议96个、落地合作项目43个,实现了“德国质量”与“许昌速度”的有效嫁接。我们把今年确定为“创新年”,决心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创新、推动创新,真正以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新华网:近年来,许昌市在城乡建设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赢得了相当好的口碑,下一步,许昌市在“宜居之城”建设方面会有哪些举措?
胡五岳:十里荷花半城柳,三国名城今胜昔,古都许昌正在悄然蝶变。去年12月份,许昌市委召开了七届十次全会,对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进行了系统部署,抓实“生产”和“生活”两个关键,让许昌人民群众在更美更好的环境里生产、生活。
未来,围绕“宜居之城”建设,我们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更大作为:
一是大力推进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和“绿满许昌”行动计划,全市拥有近百万亩花木林海。在“中国花木第一县”鄢陵县,70万亩的花木种植面积让这里的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很高,被誉为“中原之肺”。目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试点工作,重点挖掘建筑垃圾循环利用这个“金矿”,努力制定一套标准、探索一种模式、落地一个产业。
这是2020年4月1日拍摄的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中原花木博览园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摄
二是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让城市与乡村美美与共。在城市,大力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在农村,扎实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在抓好全域乡村净化的基础上,统筹推进绿化、美化等工作,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建设取得扎实成效。去年年底,国家发改委等18个部门联合发文,把许昌全域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按照文件要求,我们将在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等五大领域先行先试,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连年保持在70%以上。持续加强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了生鲜便利店服务圈、养老服务圈、休闲健身圈、医疗卫生圈、智慧阅读圈5个15分钟便民服务圈。针对“大班额”“入学难”等问题,我们实施基础教育三年攻坚计划,拿出100亿真金白银,累计建成投用中小学190所、幼儿园90所,新增学位16万个;去年下半年,我们又启动实施了新三年攻坚计划,在补齐“硬件”短板的基础上,重点向“软件”攻关,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