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革非,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一名科技工作者,也是大家常说的 “航天人”。今天很荣幸能站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和航天的故事。
首先,我想介绍一下我的岗位。我主要从事的是航天器轨道控制方面的工作,也就是为航天器在太空中设计一条“行走路线”,这条线就像是在太空中牵引航天器的生命线,有了它,我们便能操控航天器去往我们想让它去的任何地方。我的工作重心主要在载人航天工程飞行任务中,同时也参加了月球探测工程的历次飞行任务。
在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我见证了中国历次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任务。我的生活态度、工作方式也随着任务和时间的推移而有了变化。
1997年,当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飞控大楼刚刚建成,载人航天工程启动,我刚刚调入这个位于北京西北郊的航天城。当时我承担的是载人飞船的轨道控制工作,在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后,通过控制飞船按照设计的飞行轨道飞行,并准确经过预定着陆区,确保飞船和航天员安全返回。
那时候我的心里明白,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在中国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尝试。但是没想到,我们连一个可用的代码都没有,那真是“白手起家”。
尽管当时自己已经有了几年的工作经验,但以前的工作更多的是执行,要做什么、该做什么都有比较成熟的流程和方案,我只需要按部就班地计算与操作。领受了载人航天任务后,我和我的团队就是在摸索着行走,既无经验可循,也没有基础可依。那段时间我像一根上足了的发条,开始正常轨道和应急轨道控制的攻坚战。
白天,我在机房内调试程序,晚上便在办公室编写方案。一台电脑、一支笔、一堆纸、一摞技术资料,构成了我的整个世界。当时我的儿子才两岁多,我的爱人也和我干着一样的事业,家里无人照料,我们就经常把孩子带到办公室。我们工作,他就一个人学习和玩耍。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也拥有了更强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在这方面,我的同事们应该都和我有相似的体会。
终于,几年过去了,我们现代化的飞控中心真正地建成了。随后的几年里,我通过对不同的任务目标和约束条件的研究,提出了针对正常和应急各种条件的多种轨道控制策略,完成了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的轨道控制实施方案,每次任务都精准可靠。
在完成载人航天任务的同时,我和同事们也一同牵引嫦娥一号飞向月球,护送嫦娥五号满载而归。执行的众多任务中,我记忆最深刻的便是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的交会对接。因为在这次任务里,我们实现了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而我则设计了载人航天全寿命周期的航天器交会轨道控制方案,为天宫和神舟八号铺设了完美的轨道。
作为航天器交会控制的基础,这套方案和软件已经应用了快十年了。在去年底的嫦娥五号任务中,它作为原型系统,通过对适应月球交会飞行的创新和改进后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提起我与交会对接的缘分,大学的经历算是一个起点。当时我们本科前两年不分专业,到了大三才有具体专业的选择。在几个专业方向里,航天动力学与飞行试验专业对数理基础要求高,专业性较强,选择人数也较少。因为我一直对飞行器控制有着强烈的向往,尽管我心里还有“女生不适合学物理”的疑虑,但仍坚定地选择了航天动力学专业。
有一次课外讲座,学校请了专家为我们讲授交会对接技术,那时候坐在教室里的我仿佛在听天方夜谭,既觉得遥远,又被这项在太空中“穿针引线”的技术深深吸引。当时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未来有一天,这项技术会被我们运用得炉火纯青。
其实,在2011年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前,我也经历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当年3月,正在我们全力备战任务的时候,我不小心摔骨折了,必须居家休养。在任务准备的关键时刻,我却上不了班,这让我心急如焚。在家忍了两个星期就实在待不住了。在我跟家人和单位的强烈要求下,他们终于同意我每天坐轮椅、搭班车去上班。坐了一个月的轮椅,换成拐杖又折腾了一个月,等到我差不多好彻底了,任务准备也基本完成了。
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在太空精准对接的那一刻,我终于长舒一口气,感觉一切都是刚刚好。那一刻就好像坐了时空穿梭机,从1986年直接跨越25年来到了2011年,从梦里来到了现实,然而现实竟然比梦境还美好和真实。
如今,又一个10年过去了,我们不仅实现了多次交会对接、航天员出舱、推进剂在轨补加等空间实验室阶段的任务;还实现了月球背面软着陆、月球采样返回和火星表面软着陆。这些丰硕成果都是我年轻的时候几乎没有想过的。
当初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对未来没有特别清晰的目标和规划。随着参加的重大航天任务的积累,我越来越发现,我们的工作不仅平台很好,而且具有很强的开拓创新性。当没有前人经验助力时,我们就必须要主动创新创造,这种开拓创新性亦是我们不断学习的动力。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能成为一个栽树人,对我来说是一种使命责任,是幸运的,也是其乐无穷的。
最近几年众多航天任务越来越密集,压力增加也在所难免,尤其是在任务时间节点要求高,节奏快的时候,我们团队的空气中便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可是我有自己的独特解压方式,那就是回到办公室一个人静静地研究程序和代码。也许别人看来会觉得这种事情很枯燥,可我觉得每天来到办公室,安安静静研究方案,做出来的成果对国家和工程有用,这多幸运??!
这种幸运不在于取得的荣誉名利,而是我能够专业对口,学以致用。至今,我的许多同学还很羡慕我,羡慕我能够继续在轨道专业研究,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航天任务。对此我既知足,又珍惜,希望我所做的努力和如今中国航天的发展,能够让那些为我们铺路奠基的前辈们感到欣慰。
经?;嵊心昵崛宋饰?,如何能够在一个岗位上一干半辈子,如何能够坐得住、钻进去,我想用我常常写在笔记本上的一句话来回答: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一个人心境平和,没有过多的欲望,自然而然就能够一心一意干出一番事业。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心态,也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家人的支持。我的父母也在航天系统工作,当年他们响应国家号召,主动申请,带领全家从优越的大城市迁到艰苦的山区,从小我就时常听到他们谈论火箭发动机和飞行器。那时我就认定,航天事业是值得我们几辈人克服万难为之努力的。如今我们已经比当年他们的条件好了许多许多,更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把握好大好时光,踏踏实实做事,不给自己的人生留遗憾。
现在,我对未来还有很大的期待,我盼望着能够继续参加更多的航天任务,能够亲眼见证我国实现载人登月。我相信对我们现在的国力来说,那将不是一个设想,而是触手可及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