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咨询机构毕马威发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30%的在德中资企业已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其中,规模较大的中企研发中心已超过20家,包括国家电网、中兴、中车、三一、徐工、上工申贝、潍柴等。此外,根据欧洲专利局近日发布数据,中国递交的专利申请数量达8330份,首次跻身欧洲专利局五大申请国。毕马威分析,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中资企业将进一步重视创新驱动力,而拥有良好研发环境声誉的德国,将进一步激发中资企业的研发潜力。
研发中心激活双方资源
毕马威发布的《商业目的地——德国2018》调查报告说,中国政府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推动了中资企业对创新驱动的重视,尤其鼓舞了中企对汽车、工业机器人和健康领域的高新科技追求。德国恰好在这些领域有着世界领先的研发水平,其研发环境越来越成为吸引外资企业的原因。报告特别指出,相比于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情况,中德之间的研发合作力度还具有很大潜力与上升空间。58%的中资、美资和日资企业明确表示,愿意每年投资至少1000万欧元,用于在德研发活动,远高于欧洲企业41%的比例。
据了解,规模较大的中企在德研发中心目前已超过20家。例如由中车研究院在德累斯顿成立的中德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位于柏林的国家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欧洲研究院,中兴位于慕尼黑的智能手机设计中心,宁波均胜电子近日在斯图加特落成的全球研发中心等。这其中既有重视研发的国企,也有实力雄厚的民企。近年来,像蔚来汽车这类创新型企业,直接将全球设计中心放在了慕尼黑。
在相关中企的发起下,德国中国研发创新联盟也于2016年底在柏林揭牌成立,通过定期研讨、考察、实施合作项目的方式,促进中企在德研发中心之间、中企与德国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些落地德国的中企研发中心,相比本地企业甚至运转更高效。前宝马汽车外饰设计负责人、现任蔚来设计副总裁克里斯·托马森加盟蔚来慕尼黑全球设计中心100天后说:“这100天是此前公司工作速度的4倍,但质量却丝毫没有打折扣。”托马森表示,电动汽车的未来就在中国。他说,尽管此前在德国百年车企里拿着终身合同,一周只需工作4天,生活舒适、名利双收,但加入蔚来设计中心的体验,更像是开启新的人生尝试,重新燃起设计热情与斗志。截至去年底,慕尼黑全球设计中心的累计投资已经超过8000万欧元,汇聚着来自30个国家的150名员工,平均年龄35岁,其中1/4为德国当地员工,中国员工比例不到1/10。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经商处公参王卫东指出,中资企业并购德国企业后,也都非??粗仄溲蟹⒛芰?,并投入大量资金,进一步巩固当地研发优势。例如宁波均胜电子并购德国普瑞后,新增1000多万欧元建设全新的研发中心,充分发挥当地人才潜力和活力,实现研发资源利用最大化。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对外经济政策司副司长文德林对本报记者表示,他对中资企业到德国建立研发中心表示欢迎。他说,德国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国。德国高水平的核心科研能力,有助于外资企业提升到同一水平。
中企在德国投资升级
国家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欧洲研究院(以下简称国网欧研院),当前的研究涵盖了高温相变材料储热技术、石墨烯复合电工金属材料、先进可逆高温燃料电池、集中式超级快速充电技术等一系列先进能源技术领域。这些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的前沿课题,正是他们与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英国剑桥大学等50多家欧洲研究机构或高校联系、合作的。正在研发中的700℃高温相变储热材料,运用到光电发热可提高10%的效率,成本降低30%。2016年,国网欧研院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合作建立储能技术联合实验室。英国伯明翰大学副校长及工程物理科学学院院长安迪·思科菲尔德认为,联合实验室将促使双方更加有效地互补合作,加速最先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蔚来(德国)总经理张晖告诉本报记者,中企在德国设立研发职能部门,是对外投资的升级表现,未来这一趋势的力度还会加大加深,形式也会从研发、设计中心衍生到更多的方面?!耙酝泄笠得嫦蛉蚴保悸歉嗟氖抢弥泄圃斓统杀?,将产品销售出去。如今我们需要全面产业升级,走出去时考虑的是如何利用好全球的研发资源,更好地为中国市场、为全球市场服务。”
王卫东表示,中国企业在德设立研发中心,结合了德国的研发优势——研发创新能力强、高素质研发人才丰富、产业集群布局合理、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政府持续加强对科研领域的资助。中德研发合作互利共赢、前景广阔,研发中心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合作形式更加多样,能有效结合双方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在当地受到德国各界的普遍欢迎。
今年是中德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40周年。德国《每日明镜报》指出,随着中德之间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几十年来的密切研发合作,中国已经从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变为“平起平坐的合作伙伴”?!爸泄硕源蒲У墓勰罘浅N袷?,并将之作为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要基础,研究方向密切关注着市场及其需求?!钡鹿渡瘫ā犯硎荆鹿笠翟谘蟹⒎矫嬗Ω醚爸泄笠档墓掖葱?,否则终有一天将“赶不上中国企业的研发步伐”。(记者 冯雪珺)
?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