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2月7日电 题:专业课也是育人课——复旦大学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
新华社记者季明、吴振东
高校思政课与专业课虽分属不同领域,但都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共同使命。在复旦大学,3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2门“中国系列”课程、13门综合素养课程、28门已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初步构建起多层次互补、有机融合的大思政教育体系,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正日益显现。
课堂:十九大精神“新鲜解渴”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的一天下午,复旦大学3108教室坐得满满当当,没抢到位子的同学从别的教室搬来椅子,坐在教室后面和过道上。教室外,一些同学站在窗边,探进头来。
学生们抢着来听的,是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新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专题课程。学校相关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先后走上讲台,带领本科生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刘婧漪来自2017级技术科学实验班,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桑玉成对主要矛盾变化的讲解,让她联想到当下的社会热点:“老师说到新的矛盾涉及人们对公平、安全、正义的需要,而不再只是物质文化方面的,这切中当下现实,让我一下子理解了党的决策是和社会现状紧密联系的?!?/p>
专业理论厚实,案例鲜活生动,不少学生听完课直呼“解渴”?!案抑跋胂蟮摹颊巍灰谎?,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深认识,课后我还要对照十九大报告去理解?!弊匀豢蒲笛榘啻笠恍律焯煲?。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雅华说,在“同心圆”式思政教育体系中,思政课仍是核心地带,必须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质量。据介绍,学院已建立起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的“三集三提”机制,以确保系列专题课程教学效果。
课程:从“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
“中国为什么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摸索与实践中一步步走出这条道路的?”复旦大学“课程思政”校内公开课《经济与社会》课上,经济学院教授石磊用经济学智慧生动地解读了中国现代发展史。
“身为一名工科生,缺乏经济学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原来担心听不懂,没想到听下来毫不费力,并且受益良多,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进满怀信心?!备吹┐笱В玻埃保都兜缙こ碳白远ㄒ当究粕湃鹣樗?。
除了《经济与社会》,复旦大学首批还开出《人文与医学》《政治与社会》《环境与人类》等6门“课程思政”公开课,主讲教师来自医学、国际关系、物理等院系,每一门都是学生热捧的“秒抢”课。
“课程背后都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逼迫’我们转换身份跳出原有框架,不断完善自己看待世界、思考问题的方式?!庇醒?。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金晓峰认为,专业课、思政课从来不曾割裂,每一门课都应该求真、触情,并传递价值,不仅要帮助学生“专业成才”,更要促进“精神成人”。
“高校所有课程都要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必须同频共振?!备吹┐笱У澄榧墙寡锉硎?,学校力图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圈,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多层次互补的“课程思政”育人圈层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位、各个层面。
教师:明理入心 德育为先
复旦大学提出,2018年将在首批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针对全校各专业全覆盖的“三十百”示范工程,即建设3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0门“课程思政”示范在线课程、100门“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程。以此促进所有课程都上出“德育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
通过课程实践,不少复旦教师对如何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有了更深理解。在石磊看来,思政教育明理入心至关重要,而“理”必须随着中国实践的步伐不断提炼总结,充分具备对现实的阐释力。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苏长和认为,要做到专业课与思政课在互通中“传道”,教师要努力让自己知识面广阔,同时努力实现科研和教学间的相互转化、各类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教材是落实育人要求的重要抓手。据了解,复旦大学将通过代表性科研成果认定等激励方式,组织和鼓励教师编写更多包含中国智慧、体现价值引领、代表复旦水准的“课程思政”好教材。同时,将以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为重点,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课程思政”的推广提供全面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