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9月22日电 题:“减”出效益 “融”出特色 “服”出动力——贵州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观察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改革任务持续推进,改革事业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改革成效既写在中国经济的“颜值”上,也写在人民群众不断收获的笑脸上。新华社从即日起开设《全面深化改革》栏目,推出系列报道,展现部分地区全面深化改革成果。
新华社记者李银、杨洪涛、潘德鑫
农民在贵州省岑巩县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利用竹竿对杂交水稻进行人工授粉(8月1日无人机拍摄)。 近年来,贵州省围绕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等“八要素”,通过“减、融、服”创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既带动了农户增收,也推动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ぶ贫龋∪┮瞪缁峄裉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贵州省围绕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等“八要素”,通过“减、融、服”创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既带动了农户增收,也推动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减:“一减一增”助力百姓富
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的农民在采摘刺梨鲜果(2018年8月22日摄)。 近年来,贵州省围绕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等“八要素”,通过“减、融、服”创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既带动了农户增收,也推动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秋分将至,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6.5万亩“易地蔬菜产业扶贫基地”的“三白”(白萝卜、莲花白、大白菜)采收也接近尾声。
6月以来,基地生产的近7500吨“三白”不仅充裕了本地蔬菜市场,也进入了省城贵阳的高校和机关食堂,还有不少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和泰国、越南等国家。
9月17日,贵州省榕江县计划乡计划村阳开苗寨的村民在收割水稻。 近年来,贵州省围绕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等“八要素”,通过“减、融、服”创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既带动了农户增收,也推动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三白”丰收了,最高兴的是县里的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他们不仅能得到基地纯利润55%的分成,还能有一份务工收入。6月以来,贫困劳动力在基地务工已超过10万人次,总务工收入超过800万元。
对于地处乌蒙山腹地、平均海拔2200米的威宁县,“高、少、碎、瘦”的耕地一直是当地农业发展的瓶颈?!巴腥Γ炼?、洋芋、马铃薯”这句玩笑话,道出了威宁农村产业发展的辛酸和无奈。
从“三宝”的无奈到“三白”的喜悦,威宁农业的转型是贵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玉米是贵州农业传统的“主角”,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经济价值不高。2018年起,贵州以调减玉米等低效作物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今年以来,贵州在上一年调减785万亩玉米的基础上,继续调减500余万亩用于种植经济作物。
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的农民在采摘刺梨鲜果(2018年8月22日摄)。 近年来,贵州省围绕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等“八要素”,通过“减、融、服”创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既带动了农户增收,也推动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为确保农户利益,贵州以“三变”改革为纽带,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农户获取土地租金、务工、分红等多种收入。据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测算,全省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相比传统种玉米,平均每亩新增纯收益3000余元。今年上半年,贵州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45.53万户贫困人口增收,户均增收8200余元。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昌鹏说,通过“一减一增”的产业结构调整,上半年贵州农业增加值超过90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74元,同比分别增长5.5%、10.3%,增速均保持全国前列。
融:“接二连三”舞活产业链
农民在贵州省印江县朗溪镇昔蒲村的石漠化治理区采摘桃子(6月26日无人机拍摄)。 近年来,贵州省围绕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等“八要素”,通过“减、融、服”创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既带动了农户增收,也推动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原汁、果脯、饮料、口服液、护肤品……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的刺梨产研中心,曾经散落山头无人问,浑身是刺、摸起来扎手的刺梨被“玩”出了新“花样”,这些不起眼的小野果,已成为盘州市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一体、带动50多万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农技人员操作植保无人机在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明英茶生产基地作业(5月23日摄)。 近年来,贵州省围绕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等“八要素”,通过“减、融、服”创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既带动了农户增收,也推动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产销对接顺畅,产品无存货。”盘州宏财投资集团董事长鲁鹏告诉记者,该集团投资建设的盘州刺梨产研中心引进专家团队近20人进行刺梨系列产品研发,今年上市的7款产品,加工产值已达到4亿元。
“特色产业‘接二连三’,舞活了产业链?!惫笾菔∨┮蹬┐逄碧ず坛腥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促进了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工转化、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目前,贵州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1500家,今年上半年,这些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0%。
采茶工在贵州省余庆县松烟镇一处茶场采摘“明前茶”(3月31日摄)。 近年来,贵州省围绕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等“八要素”,通过“减、融、服”创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既带动了农户增收,也推动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贵州省政府有关负责人认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产品从低端跃上中高端、农业生产从单一种养业转变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靠资源消耗转变为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服:“内扶外引”强支撑优服务
养蜂人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镇皮林村检查蜜蜂酿蜜情况(3月12日摄)。 近年来,贵州省围绕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等“八要素”,通过“减、融、服”创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既带动了农户增收,也推动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今年2月中后期全国范围遭遇雨雪天气以及多次出现小规模‘倒春寒’,各地辣椒整体生产进度和运输流通受影响,多种因素推高了国内辣椒市场价格,遵义地区朝天椒的价格也会出现上涨。”这是中国遵义朝天椒(干椒)批发价格指数上半年发布的一条指数分析。
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遵义市人民政府等编制的中国遵义朝天椒(干椒)批发价格指数,自去年8月以来,已采集有效信息超过3万余条,并对外发布了多条分析周报,为椒农生产、政府监管、贸易决策提供了“风向标”和“晴雨表”。该指数是贵州省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完善支持?;?、健全社会化服务的一个典型案例。
农民在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敖寨乡中华山村的食用菌基地里采摘木耳(2018年10月29日无人机拍摄)。 近年来,贵州省围绕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等“八要素”,通过“减、融、服”创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既带动了农户增收,也推动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为加快农业产业培育,今年上半年,贵州省12位省级领导领衔专班化推进食用菌、茶叶、辣椒、刺梨等十二大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省级财政按每个产业1亿元支持发展;规范化培训农民20.39万人次,组织1.2万名农技专家下基层服务;加大农校、农超、农企对接力度,省内公共机构采购农产品本地化率达50%以上。
贵州省榕江县寨蒿镇三洲村的农民在采摘黑木耳(2018年5月8日摄)。 近年来,贵州省围绕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等“八要素”,通过“减、融、服”创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既带动了农户增收,也推动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在加大省内扶持力度的同时,贵州还充分利用对口帮扶城市资源、展会等强化农产品产销对接。上半年贵州省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73家,赴对口帮扶城市开展对接活动16次,累计销售农产品140万吨,销售额达12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