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
新华社记者韩梁 叶书宏
3月21日,是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公布后的第1000天?!巴雅肪纭鄙涎萘艘荒挥忠荒唬鸢溉栽诜缰衅?,引发人们深思。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日前已正式向欧盟递交延迟“脱欧”信函,但只有得到全部欧盟成员国批准,“脱欧”才能推迟。症结在于:一方面,欧盟并不会无条件同意推迟“脱欧”,即便同意推迟“脱欧”,分手协议到底改不改、怎么改又将引发新一轮博弈,变数很多;另一方面,英国议会表示不会就没有实质改动的新协议再次投票,从程序上把梅首相逼入了死角。
当下的“脱欧剧”,似乎进入了即兴表演阶段,结局越来越难预料。抛开对结局的关注,人们看到,英国社会已显露疲态,民众对政治机器的疑虑在增加?!巴雅贰苯陶荼湮桓鼍薮蟮恼巍昂诙础?,吞噬着本应投入发展和民生的资源,让国家运行的重心发生偏移。
党争激烈、民意分裂的当下,“脱欧”议程被异常复杂的政治决策程序绑架。政府想占据主动,议会却不甘权力旁落,双方彼此牵制。在这个充满了“暗物质”的系统里,政治机器丧失了推动变革的动力。
一个分裂的社会,一个弱势的政府,一个“纠结”的首相——在一团乱麻的“脱欧”政治现实里,英国人越来越感到茫然无措。有人说,英国的民主病了,各政党在“脱欧”问题上陷入了莫衷一是、四分五裂的“死循环”。
英国“脱欧”,如同棱镜,折射出西方世界诸多问题。从欧陆到北美,一些西方国家的政治体系里,党争凌驾于国家社会利益之上,导致决策体系失效,难以产生服务于民众的积极力量,无力推动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根本性、长期性变革。
如耶鲁大学政治学者戴维·梅休所言,政客们即便想作为,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支持,如选票和资本,也很难拿出勇气开出“苦药”。
1000天之前,不少英国民众冒雨出门投票。他们以为只需按下一个启动钮,政治系统就会自动完成程序并给出答案。没想到,事情远非这么简单。
“政治精英”们还在无休止地辩论,民众已经用自己的方式抵制“黑洞”了:英国“脱欧”进程不断暴露出体制的缺陷,激发了民众的反思和改良意识……西方不少学者开始意识到,需要一次深层次的社会变革。
然而,问题在于,深度分裂的民意还能重新凝聚共识吗?西方能否从其他优秀文明中获得启示,实现自我超越和革新?
这些问题的答案,如同英国“脱欧剧”的结局,依然在风中飘荡。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